tags: 血
pages: 045
血液的化生是在多个脏腑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,其中,脾胃的生理功能尤为重要。
脾胃为血液生化之源。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所产生的营气和津液,是血液的主要构成成分。脾胃运化功能强健与否,饮食水谷充足与否,均直接影响着血液的化生。若脾胃功能虚弱或失调,水谷精微化生不足,则可致血液化生不足,形成血虚证。故临床治疗血虚,首先应调理脾胃。
肾藏精,精生髓,髓化血。肾精充足,则血液化生有源。若肾精不足,则可导致血液生成亏少。肾在血的生成中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:一是肾藏精生髓而化血;二是肾精化生元气,激发脏腑功能活动而化血。此外,肝藏血,精血同源,与血液的化生密切相关。《素问·六节藏象论》
说:“肝者……以生血气。”临床上治疗血虚证,可采用补益肝肾治法,促进血液化生。
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,由脾气上输于心脉,在心气的作用下变化成红色血液在肺吐故纳新之后,复注于心脉化赤而变成新鲜血液。清·张志聪《侣山堂类辨·辨血》
说:“血乃中焦之汁……奉心化赤而为血。”说明心参与血液的生成,故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
明确提出“心生血”。肺对于血液的生成也有着重要作用。《灵枢·营卫生会》
说:“此所受气者,泌糟粕,蒸津液,化其精微,上注于肺脉,乃化而为血。”水谷精微上注于肺脉,与肺吸入的清气相融合,化生血液。
总之,血液的化生以水谷之精以及肾精为物质基础,主要依赖于脾胃运化的功能,并在肾肝、心肺等脏的配合作用下完成。